這是 My Little Playground 的第一百篇文章。
既然是跳脫一般敘事文章的一百篇紀念文章,下面的文字將完全不顧及閱讀者的方便而豪無保留地暴走,我甚至不確定寫出來的到底是不是中文。這是一個挺糟的傾向,我講的話越來越不打算讓人懂了。在不能言語的故事這一篇我曾討論過語言符號的意義,照著這樣的走向,我說出來的話將失去文字的基本意義,也就是和他人溝通的能力。但以 My Little Playground 的角度來說,這並不會造成她的存在意義的崩解,因為她本來就不是為了其他人而存在。
我真的不知道有誰願意花時間來閱讀這些東西,那些分析的訪客數字我直覺認定都是系統錯誤。除了幾個確定在看的好友外其它訪客我一概不知,對於少數特定、大多數不特定的閱讀者說話,特別是在講真話的時候,總是會覺得看這種無聊的自我剖析實在很對不起那些不認識我的人。就很像在透明的告解室細數自己的罪行一樣,而別人還花了點一次滑鼠的時間來觀賞,然後跳開。不過我也不曾打算隨訪客群的擴大而改變什麼內容,所以這一切只是說說。
在這裡算一算也三年了,三年只有一百篇,生產量實在不算高。最初從無名搬過來時,對於這個網誌的構想是完全以講故事的形式來表達一些想法。也就是,完全和現實生活無關的虛構世界。但是人是會懶惰的,要把自己的想法翻譯成故事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。而太多的故事雖然本身想要被說出來,卻沒有那樣的心力或能力完成它們,只在草稿裡留下幾個關鍵字和構想而已。
況且很多時候,講故事也只成了簡單的轉述,太過方便而膚淺,所以我寧可用直接的手法來寫。寫網誌的好處,就是在這個國度所有的規則都由我建立,我不需要徵得其他人的同意、或爭辯些什麼。在下筆的時候,唯一的對手是我自己。就算對自己軟弱,那都是 My Little Playground 裡所被允許的。美麗或醜惡,誠懇或虛偽,那都是我的規則。只要自己允許自己按下「發表文章」的按鈕,一切的罪惡都會被赦免。
有時候的確有一種,只要寫出來就會被拯救的感覺出現。開誠公佈面對我的缺陷我的錯誤我的驕傲我的貪婪,期望藉由這樣的過程而成長,大概是這樣的心情使我不斷寫下去。我不覺得我是在創作什麼,我只是在把某種情緒發洩出來,用流水帳的日記、用編排過的故事、用理想中的角色、用無意義的自言自語。情緒都需要發洩的出口,這裡也就變成我的柬浦寨的樹洞。文字每個人都看的到,埋起來的是文字間沒有說出的秘密,是那些欲望及恐懼的直接投射。
那些最明顯的秘密就是死亡和性。
主角的死亡是一個奇怪的傾向。很多時候我是以死亡的場景推回去發展其他的情節。死亡的確是常駐我腦中的幻想之一,也許因為我活的很開心,在任何一個時間點死去我都可以坦然接受,也許那只是我對死亡的恐懼的具現化。性是明顯地另外一個重點。我相信性是人類行為重要的基礎,那是原始而且直覺的。所有後天的訓練和思考都只是壓抑,讓性變質。我自己對性的概念也是變質過的,如果要我說的話,那像是加入了什麼催化劑的化學反應,像經過人工手段加工而成的食物。我喜歡討論、探索性的角色,不論是本能的,還是文明的性。
瀰漫著佛洛依德的死亡和性的驅動,雖然看不出來,但老實講我比較偏向榮格派的學說。這樣說或許很無恥,但我不喜歡說我受了誰的影響,因為我是在探索這些問題的時候去接處他們的作品,有謀合之處,有不同之處。我本能性地抗拒自己的理念受了誰的影響這個想法,因為我拒絕承認自己的思維只是什麼東西的複製品。我想這個網誌存在最終極也是最膚淺的意義,就在於對自己及他人宣示我的獨特性吧。啊,每次不設範圍最後講到的題目都很大,現在這個網誌從炫耀自己的傷口,又變成我追尋個體性的工具了。
我相信個人意志,或是靈魂這東西,不存在於任何你接受的東西。你所聽的音樂無法定義你,你所看的書無法定義你,你開的車、穿的衣服、提著的包包、你的手機鈴聲來電答鈴,這些都只是過度被解釋的商業產品。鬥陣俱樂部主角說了一句"What kind of furniture can define me as a person." 我們藉由各種方式在追尋我們的獨特性,對我來說,那就是靈魂。靈魂存在於你對於所接觸資訊的反芻。你我之間決定性的差異,就在於對於相同的情報有著不同的反應。我在小時候會輕易地以傾向於吸收何種情報 (information tendency) 去評斷一個人。喔資訊傾向是我自創的東西跟資訊工程那塊沒有關係。如果硬要說的話,這個應該跟研究方法論中的 Confirmation Bias 比較相像。雖然說是 Bias ,但是生活並不是做研究,收集自己喜歡的資訊是被允許的,所以其實我在講資訊傾向時並沒有負面的指涉意義。簡單的說,資訊傾向僅能代表一種習慣,一種資訊框架 (information frame) 的走向。而真正定義靈魂的是在資訊框架之內被填滿的東西。
以書來說好了。假設這個世界上的資訊來源只有書,說話、影像等等都無法成為資訊工具,也就是你的學習只能從書上獲得。資訊框架可以說是你閱讀的書的數量,當你閱讀的多,你的資訊框架就大,反之則少。而資訊傾向可以說是你閱讀的書的類型,例如推理小說,或是日本古典文學。而這些,都只是你對於資訊反芻的來源。我相信人類的行為模式,是從資訊的吸收開始,然後經過思考迴路,產生對資訊的反應和行動。而靈魂之所在,就在於思考迴路這一區塊。用人的話來講,就是你看了這些書有什麼想法。
還是要強調這是假論文型態的論述,而且我也沒有去找過相關的文獻,沒有所謂的學術正確性可言。個人的獨特性,在我的信念中,就是每個人有獨特的思考迴路,而這也是定義一個人最主要的部份。忘了是不是柏拉圖說過,人類的行為模式就是不斷的選擇。上面的論述,就是在討論每個人不同選擇的差異性之存在。首先是資訊框架及資訊傾向,再來就是資訊反芻 (思考迴路造成的行為決策,我還沒想到英文)。所以,前後兩者是一樣重要的。天啊,這樣講下來資訊管理實在太重要了,我實在是唸錯系了。
我所謂的靈魂,也就是每個人獨特的資訊處理方式。這會造成在給予相同情報的環境下,每個個體產生不同行為決策的情況。那個讓你我不同的關鍵,就是靈魂。我的網誌,正是我這的個體性存在的證據。也許我這樣的想法和資管課程教授的東西一樣,但其中我相信還是有差異存在,而那「相信」和「差異」即是「我不是單純的複製品」最佳的證明。如果有人跟我有一模一樣的想法存在,也在他的網誌上寫出一模一樣的文字,我們接觸到的資訊必然不同,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唸書,不居住在同一個地理區、交過不同的女朋友...等等等。而接觸到不同的資訊而產生一樣的想法,同時也證明了我們的資訊反芻並不一樣,也就是不同的靈魂。
塑成靈魂的方式這裡就不討論了,有可能是生理上的遺傳,也有可能是後天教育的塑成(這同時也牽扯到資訊框架和傾向的問題)。總之,照這個說法,我的網誌即是靈魂表徵。找到靈魂到底是為了什麼呢?證明自己靈魂的存在真的是必須的嗎?類似的問題無止盡的延展,追尋意義的旅程永遠無法停歇。我總是喜歡對事物賦予意義。探究事物的意義這件事雖然聽起來很像什麼偉大的冒險,但很多時候只是陷入無盡的自我答辯罷了。
我會探討電動玩具、電影、性高潮、文字的意義。解釋某件事情之後而接受它,是接受它的背後的意義,而非它本身。這麼一來,我就不用去認同任何我無法解釋的事情了。反辯:不,這句話是錯的。舉個例子好了:我不認同宗教的存在,但是我可以解釋祂的出現的原因。我認為這是人類呈現自我懷疑的過程。好吧,這句話是錯的,所以應該修正為:如果我接受一件事情,並不是接受它的本身,而是認同它背後的意義。這樣的答辯就是我所謂的探尋意義的過程,但我必須說這樣的答辯連我自己都覺得膩了。如果膩了,我就不應該繼續下去了,特別是在第一百篇的時候。第一百篇應該多說說寫網誌的心得才對不是嗎?反辯:但是第一百篇應該是可以跳脫所有規則的一篇文章,你一開始已經開章明義的說了這篇將會探討網誌背後的東西,那麼探討什麼該寫什麼不該寫,和網誌背後的意義應該也是被容許的。而且,你自己在前面就說到,在這裡所有的規則都是你自己訂的,所以你並不被任何外界認定的「應該」所缚束。正辯:雖然這裡沒有所謂外界的規則,但我自己仍有我自己想要呈現的面貌的理想。舉個例來說吧,雖然你對赤裸裸的面對你的女伴,但是還是有很多事你不願被她看到,例如說你挖鼻孔,或是上廁所。有些事情應該藏起來才對。反辯:的確有些事應該要藏起來,但這不代表這些事情要被藏起來。這不像挖鼻孔,或是上廁所。這是思考的過程,這比網路上的自拍照還要重要,還要值得呈現。好,我們不要把這一切標上探索事務意義的高調標籤,就說是自言自語好了,這樣可以嗎?正辯:好,也許你說的都對。但是我已經累了,我們可以想辦法把這篇文章做個結尾嗎?
我想飆了這麼一大篇也夠了,所以依照慣例在這裡要草草結束了。前面一個月預告很久的大災難故事會在下一篇寫出來。謝謝大家的支持。
如果這時留言恭賀滿一百篇,就實在太枉費你打這篇了
回覆刪除(一早看這種自我辯証的東西還真令人頭痛)
看到"一切的罪惡都赦免了"
回覆刪除我笑了 XDDD